传统的酸梅汤是由遍布街头巷尾的饮料铺来提供,配方大同小异,基本都采用零售的方式销售,店主将熬好的酸梅汤装进杯子里摆在店铺外的柜台上,炎炎夏日,路过之人几分钱即可买一杯,饮后暑气顿消、遍体清凉、生津开胃。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为什么数百年的酸梅汤品牌,到了消费市场上却不能存活了呢?
“九龙斋”的双定位
数百年以来酸梅汤一直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,没有工业化生产,但是数百年的历史也造就了不少老字号和地方名牌,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北京的信远斋和九龙斋、杭州的张长丰和武汉的老万成等,在当地小有名气。
2007 年6月,燕京饮料利用百年老品牌“九龙斋”高调推出了酸梅汤瓶装饮料。并借助外部的力量,将九龙斋品牌属类定位为‘“正宗酸梅汤”,价值定位为“解油腻”。后来属类定位调整为 “老北京酸梅汤”。
消费者可以这样理解,九龙斋因为是正宗酸梅汤,所以能够解油腻,属类定位支持价值定位,从两个角度思考为九龙斋做了定位。
只是直到今天,九龙斋酸梅汤市场一直没有做到预期的效果,问题出在哪里呢?
在属类定位上出现的问题
九龙斋的属类定位是:正宗酸梅汤。在中国市场,“汤”是一个属类吗?或许在老北京有酸梅汤这样的属类认知,但是,酸梅汤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,就要问“汤”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是不是一个如同饮料或水一样的品类?消费者有没有在超市买“汤”喝的习惯?
2011 年,美国最大的汤品牌“金宝汤”就和香港太古集团成立合资公司,进军中国大陆日益增长的汤品市场,但是,在拥有千年汤文化、习惯老火煲慢汤,每年可以喝掉六个半西湖的中国,金宝汤最终也没有走进消费者的生活。
其次要考虑,属类名是不是要冠以 “酸梅”?酸梅汤成分包括乌梅、山楂、甘草、陈皮、桂花、冰糖等,都是一些上好的材料。乌梅别名酸梅,从消费者认知和联想的角度,首先,宁可称乌梅,也不宜称酸梅,提起酸梅,还没喝,就仿佛闻到了酸酸的味道,仅这种联想,就会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。
再说,这些成分混合在一起,为何不避开具体的配料,另外打造一个消费者能够认知又不同的新属类?如同 “三花三草一叶”,七种本草原料混合在一起,称为“凉茶”,而不是称为 “金银花茶”,九龙斋六种原料混合在一起,产品已经不是某种原料的功效,而是一个“配方”的功效,而配方的价值则高于单个原料的价值。因此,完全可以打造一个全新属类,避开对于酸梅的单原料联想,同时赋予产品更高的价值感。
在消费文化上出现的问题
双定位的另一个思考方向是基于需求侧,也就是消费者价值,九龙斋经过重新提炼打造的新属类,带给消费者的直接购买理由是什么?
“解油腻”是一个很好的价值点吗?
该品牌广告语 “解油腻,喝九龙斋酸梅汤”,和早期王老吉的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如出一辙。但是,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全然不同。王老吉这句广告语不是赢在句式上(自王老吉成功后,许多品牌模仿王老吉广告语推出同样的句式),而是赢在其价值诉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。
中国人和“上火” 似乎息息相关,可能随时随地会上火:在单位被领导批评了上火,和老婆吵架了上火,孩子作业没完成上火,吃辣了上火,吃多了也上火……
“上火”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,因此,王老吉说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’,我们每个人听了都莞尔一笑。正是因为有深厚的“上火” 文化土壤,所以,能够长出王老吉、加多宝这样的参天大树。
但是,“解油腻”有这样的社会认知和文化基础吗?我们在生活的什么场景、什么时候需要解油腻?能够想到的大概是过年过节大吃大喝,或者请客宴席上胡吃海喝,需要解油腻。普通百姓的生活里,完全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口味轻重,加上现代人养生观念渐浓,清淡饮食愈成趋势,“解油腻”的诉求显然并不符合未来消费者的需求方向。
所以说,一个品牌即使有再长的历史,如果不做好前期定位的话,也不能在日益变化的市场上成功的。
0条评论